跳转到路径导航栏
跳转到正文内容

郭大鹏:拓宽外部董事来源

http://www.sina.com.cn  2009年08月11日 19:01  《国企》杂志

  如果筛选一批年龄接近退休的大央企副职领导,经过培训,提前输送到外部董事队伍,一两年后,国资委的外部董事资源库一定会大为丰富

  文|郭大鹏

  不久前国资委宣布,现任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、党委书记宋志平,同时担任国药集团外部董事、董事长。

  至此,国资委从2005年启动的董事会试点工作几乎完成了所有形式上的突破:2005年宝钢等首批7家企业启动董事会试点,试点企业中,外部董事人数逐步超过内部董事;2005年底,苗耕书任中外运外部董事长,之后陆续有4户央企试点外部董事担任董事长;这一次,宋志平首次以在职的中央企业领导身份担任外部董事长,成为又一个标志性事件。

  不过,在稳步推进、不断突破的同时,有一个问题一直严重束缚被称为“国企改革生命线”的董事会试点改革,那就是合格的外部董事、外部董事长来源匮乏。这一点,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近几年在各种场合屡屡提及。

  国资委的思路是要组建一支高层次的职业董事、董事长队伍,对这些人要求之高可以想象,一将难求的困难也容易理解。这种情况下,拓宽外部董事来源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。

  如何拓宽,我认为有两个方向可以考虑:

  一是规模效益排在前列的部分央企的副职领导。这些央企本身规模庞大,下属的二级企业可能比许多其他央企的规模还要大。比如,中石油旗下的大庆油田,规模效益恐怕要超过不少中央企业。这一类央企的副职,往往有统管全局的经验和能力,基本具备担任其他央企外部董事的素质。如果筛选一批年龄接近退休的这类央企领导,经过培训,提前输送到外部董事队伍,一两年后,国资委的外部董事资源库一定会大为丰富。

  二是一些大型地方国企的领导人。事实上,在装备制造、建筑、港口、食品医药等领域,不少地方国企的规模效益放在央企中也毫不逊色。以这些企业领导人的素质、能力,成为潜在的中央企业外部董事应该问题不大。这方面其实已有先例,国药集团的前任外部董事长刘存周,就来自哈药集团,哈药集团就是哈尔滨国资委控股的地方国有控股企业。经过30余年的改革发展,从企业层面看,中国已经出现一批优秀的国有企业;从人才层面看,国企的发展也造就了一批出色的企业领导者,他们都是潜在的合格的职业董事。


    新浪声明: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,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【 手机看新闻 】 【 新浪财经吧 】

登录名: 密码:
Powered By Google

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┊Copyright © 1996-2009 SINA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

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